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那如何做好选择呢|个人反思

11 min read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俗语: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事实上,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往往取决于做出的几个重要决策的质量,因此选择和决策对于每个人都至关重要。最近,我做了一次职业选择,当我意识到这个选择会“让前路变窄”时,虽然我不至于后悔,但确实感到非常痛苦,并开始进行反思。因为我相信,痛苦+反思=进步。反思的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书籍并与众多优秀者进行了高质量的一对一对话,以寻求他们的反馈。

我希望与大家分享这个反思过程。如果它能在未来某一天帮助您在做决策时提高决策质量,避免惊慌失措和束手无策,那么我认为这篇内容非常有价值。

首先,并不是说努力不重要。努力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能力和品质,在这个时代,也是诸多优秀者的基本功

然而,我们的努力必须建立在正确的道路和方向上,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价值。同时,我也不是教各位“投机取巧”,因为我相信,如果你拥有某个选择权,那代表着你已经踏过了它所必要的门槛。

在职业生涯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面临许多需要做出选择的重要时刻。如果你真的处于这种情况下,那恭喜你,因为有选择总比没有选择要好,有选择的人是幸福的,也是有能力的。

在做选择时,有些人相信直觉,有些人相信命运,还有些人会拿出一份表格进行打分和比较,或者采用其他的决策方式。

事实上,一个人的生活质量通常取决于他做出的决策质量。“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描述的就是选择的重要性。回想一下,你选择了和谁结婚,持有哪只股票,去哪里读书和定居,每一个选择都影响到了你今天的人生。

结合我的个人成功和失败经历,以及我观察和采访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时所了解到的决策方式,我获得了哪些经验和反思呢?

Just because you fit somewhere, doesn’t mean you belong there.

你的选择是否符合“大势所趋”?

所谓的大势所趋,是一种从宏观到微观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大势所趋一般出现在“新世界占领旧世界”的行业例如电车渗透油车,也会出现在产业格局因为重大突破而发生代际更替的行业,例如大家目前看到的最近 LLM 对各行各业可能带来的影响,也会发生在供需关系发生剧变的产业,例如电池、芯片,这些行业突然变得更为重要了起来。

曾经一个我熟识的非常资深的技术领导者在 2022 年末给的观点是,最近几年的大势就看:出海、新能源车、芯片。当然,他目前就在这三个当中的一个细细耕耘着。

这些大势造就的行业往往是你需要去关注并且做决策的方向,并且你最好是在势未见顶时加入进去。如果有所选择,降低那些处于行业周期“中末期”选项的权重。

与此同时,有的势是“伪”势,你一定要善于去分辨。我对此不发表观点,但是 OpenAI 的创始人 Altman 认为 Web3 是一种伪趋势。

在一次 1 对 1 谈话中,某知名外企 CEO(现已提早退休)给了我一些指导。他建议我更多地了解各个选项所在行业的性质是“你求别人还是别人求你”。这句话让我茅塞顿开。

我们都知道,行业都有上下游,一般情况下,付钱给你的人是你的客户,也就是行业的下游。如果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购买你的产品或服务,那么恭喜你,你所在的行业是一个大势所趋的地方,有点像经济学上所说的卖方市场。

如果你们的关系是平等互利的,那么也恭喜你,至少你所在的行业是一个非常好的价值交换的地方。

但是,如果你们的关系始终是你在求着别人,别人依然很难下决心购买你的产品或服务,那么就需要问问自己是大势还没有到(那么你是否清楚,大势到来的条件是什么?),还是这不是一个大势所趋的行业。

你可能会问,天下哪有那么好的事情,这么好的事情有怎么会轮到我呢?

那就是来自于对大势的判断和先行了,例如外企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或者你现在正在某个大语言模型团队工作。但这一切都取决于你是否在大势到来前就立身于此。

如果你付钱给你的上游即你的供应商,但还要天天求人家,那么赶紧,远离那些行业,或者研究下你供应商的业务,那或许才是大势所趋的地方。

势不容易预测,它往往由时代、区域、产业、技术突破、资本等等多元的因素共同造就,如果你能保持对市场的敏感,不光埋头做事还抬头看路,祝愿你能发现那些真势,并能够比别人更早的进入那些领域。

寻找有杠杆的行业、工作和角色;在工作中充分运用杠杆

什么是杠杆 (Leverage)?

杠杆就是你花相对小的力气也能带来相对大产出的事情。我举很多例子来加深大家的理解:

产品是杠杆,因为你花很多时间做的产品功能,可能会被成千上万的用户所使用。好的产品带来的用户数和使用时长就是产品经理的杠杆。

管理是杠杆,因为你在管理中投入的每一份时间如果能被下属很好的消化吸收,被横向团队更好地支持,你所负责的组织能够带来比你个人单打独斗更大的产出。领导力和组织效能就是管理者的杠杆。

1 对 N 的沟通是杠杆,因为一次时间投入,可能带来更多的听众(或本来就在一个很多听众的场合)。如果这些听众能够真切地感受你的内容,那你的时间投入回报就更值得。好的内容和 1 对 N 的沟通方式就是内容输出者的杠杆。Coffee break 或者 Town hall meeting 就是高管在利用沟通杠杆。

高质量的 1 对 1 沟通也可以是杠杆,因为一次深度的 1on1 对话,可以让你和对谈对象彼此更加深入了解,基于理解互信,能够更大可能地促成你们接下来的合作。高质量的对话就是对话者的杠杆。

工具也可以是杠杆,乔布斯以前打过一个比方:“个人电脑是人类思想的自行车 (Personal computers were ‘bicycles for the mind.’)”;为什么这么说?

乔布斯引用了一篇 1973 年《科学美国人》的文章,如果对各种动物的移动效率进行研究,会发现鹰是最高效的,而人类在列表中排名很低,直到人类使用了自行车,就能在所有动物中遥遥领先。

自行车,就是人类能够在移动效率上轻松超过所有物种的杠杆。

找找看人类骑着自行车在哪里

以上我举了太多的例子,这些“杠杆”都是把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进行充分解耦的具体例子。

回到职业生涯的选择,什么是有杠杆的行业、工作或角色?

尽可能去选择那些有杠杆的行业,他们往往体现为产品化、规模化、工业化、业务的可复制化程度更高;拿我熟悉的广告行业举例,User based (广告平台)的广告是有杠杆的模式,但是 Campaign based(品牌广告) 的广告不是;服务于广大中小企业的模式是,只服务于个别大客户的模式不是;此外,这些行业还可能表现出集中度高,拥有很强的网络效应等特质;

尽可能去从事有杠杆的工作或角色。这些工作能够使你的产出和贡献与投入的时间解耦。如果可以,尽量去做管理层,因为管理是杠杆。

如果是大头兵,尽量去选择产品、研发、运营、市场等能够同时与多人沟通的角色(一般是指与客户沟通)。

如果可以选择,尽可能不要去做那种跑一单算一单业绩的销售、无法规模化触达用户的市场人员、靠堆人进行运营的运营人员等角色,除非你从事的是那种按时间收费非常非常高的行业,例如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这些低杠杆角色让你每天很忙,但回报只能和你的投入相当。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工作和角色对个人能力要求较高,例如管理作为杠杆的前提条件是充分的领导力,所以在这一步,必须确保自己拥有对应的个人能力。

一定要详细地了解未来的工作内容,是否能够有杠杆,有多大的杠杆,如果不是,果断的 say no。

在工作中充分运用杠杆

这个内容无关乎如何做职业选择,但它对于个人发展非常重要,我期待以后和大家进行分享,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可复制的标准化可能是比勤奋更有力的武器。

找到自己的 Unfair Advantage ,用在能体现出它们 unfair 的工作上

什么是 Unfair Advantage(不公平的优势)?

你做起来易如反掌而别人做起来困难重重的事情;你在哪些方面积累了比别人碾压性的经验优势?

无论成功者意识或承认与否(大多数情况下成功者不会承认),成功者一旦在能力上达到一定阈值之后,他们其实或多或少是利用到了拥有的一些不公平的优势在一些“竞赛”中轻松击败对手。这并不是我发明的理论,而是《Outliers | 异类》和其他不少著作所表达的观点:成功者取胜由很多因素构成,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来源于不公平的优势,这些优势可能包括了经历、能力、个人特质等,有的甚至来自于随机事件。这些优势又能通过”战场“的选择而产生影响力大小的差异。

说到这里你一定会问,能否举个例子,到底什么是不公平的优势?

经历优势×行业选择:比如说无人不知的比尔·盖茨拥有无可比拟的计算机编程经验优势。1968 年在湖滨分校,才上 8 年级的他就已经通过学校特有的资源在分时系统里学习计算机编程了,而在 1971 年的 7 个月内,盖茨和他的同学在 ISI 公司的主机房总共待了 1575 个小时。当时全世界不可能有超过 50 个人拥有他这样的计算机编程经验(比尔盖茨自己说)。这些神奇的经历带给他的不公平的优势,加之他的努力和坚持,是造就他的原因之一。

语言优势×外企非总部:你的英文说得很棒,达到了 Native Speaker 的水准,这样在任何一家外企工作会有一些优势,但这个优势放在外企总部办公室不会形成什么不公平的优势。而当你在中国办公室任职的时候,native speaker 就会表现为一种不公平的优势。你一定会因为它拿到更多的“汇报工作”(有时候甚至是汇报别人的工作成果)的直接与外企总部沟通的机会。

地域优势×外企:如果你是一个香港人、新加坡人,这两个地方很有可能是作为外企在亚太的总部,那你在这些地方工作,就自动加持了 Unfair Advantage。你更有机会获得一个高职,作为其他周边国家团队的领导,哪怕其他员工的能力在你之上。

总而言之,一旦你具备了一些优势并利用好了展现这些优势的战场,你就能获得巨大的收获 – 你可以更轻松地获胜。

而不公平优势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些轻松获胜不断形成正反馈,不断自我强化 (self-reinforce) 你的自信心和工作表现,从而让你脱颖而出。

我有一个在微软实习期间的同校同学,目前在某全球知名云服务企业担任 KA 销售,云服务的销售不仅在于开单,更在于维护客户产生更多的服务消耗,所以服务的体验至关重要。而他拥有几个不公平的优势 – 他不怯场,能主持节目,还自带笑点。他利用这样的优势,使得他竟然能以一个云服务供应商的身份在客户办公室里面主持由客户 HR 部门组织的活动和节目,同时想到办法把服务商品牌植入到客户中去,从而把客户稳稳地抓在手里。

你有没有想过,一场接一场的比赛,还没开始,你就已经赢了,并且赢得越多,越多越赢的状态?

去找到自己的 Unfair Advantage,并把它们用在可以发挥出价值的赛场上吧。

不要被机会的所在地限制-英雄需要启程

有的时候出现了一些机会,但他不在你所熟悉的城市甚至国家,该怎么办?

我有一位广告技术圈的好友,家在湖北,从湖北启程,在北京读书,拿着上海户口,目前在深圳工作。我前老板更是从上海到欧洲到美国再辗转到北京。过去 2-3 年我也把自己的工作地从上海搬到了北京海淀区(现在已经搬回来了),而我人生中交税最多的年份是交给海淀税务局的。

这样的例子在我的身边比比皆是。我可能对海淀区稍微熟一些,海淀区在 2022 年 GDP 超万亿,是全中国唯一 GDP 超万亿的区,这个区以互联网公司和海淀妈妈闻名。如果你有机会在海淀区的互联网公司工作上班缴税,并且孩子还在这个区上学,那么你和你的孩子从收入到教育质量已经可以战胜全中国绝大多数同龄人。

因为你选择了正确的地方。

我前两天在深圳出差会见老友,还遇到了两位从百度美国研发中心来出差的非常优秀的年轻人。他们都有很好的履历背景,且一直在寻找在新加坡或者国内的机会,因为对他们来说,自己的 Unfair Advantage (语言优势和中国人比,对中国市场的认知优势和美国人比)最好能够发挥出来的战场在这里。

机会在哪里,人就移动去哪里,特别是高端的机会。

谷爱凌,在中国是中国人,在美国是美国人,也是类似的机制。

你可能会问,搬家的话,老人怎么办,孩子怎么办?对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客观条件和做法,但据我的观察和亲历的 relocate 经验来看,一是大多数人都高估了你会碰到的困难;二工作时分居两地但家庭生活美满幸福,以及带着家庭 relocate 的优秀者比比皆是。

这取决于对你而言价值观中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是否和家人沟通清楚,并设计好适合的家庭运营“模式”,以及新机会带来的回报是否大到足以 cover 这些成本。

不要被机会的所在地所限制,更多地关注机会本身。正如《千面英雄》这本书呈现的英雄轨迹一般,英雄都会因为感召而启程,最后也会回归到出发的地方。我祝你能够收拾行囊,启程去做一名英雄。

建立长期有益的人际关系,往往比以上所有的原则都重要

长期有益的人际关系对职业生涯的重要性,会随着工作时间越久显得越来越重要,例如贵人相助,首先我在这里解释下“贵人”,这不是在宣扬功利主义。

像周受资这样简历无懈可击的人是极个别的(可能每个人都喜欢他,想接近他),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不会每个人都欣赏你的特质。

所以一旦找到了欣赏你特质的人,一定要加以珍惜。

当一个领袖欣赏你的特质,并且你的特质恰巧可能帮助他成功,他给你机会,这种能够相互成就的情况,才可以认为那是贵人相助。

而这样的贵人出现不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回想一下你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欣赏你的特质,给你机会”的贵人出现过几个?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的?

如果对于这次我的不明智选择,我最大的一个反思,那就是:“如果有这样一位贵人欣赏我,给我机会,我会坚定地选择这个长期有益的关系,和他一起工作,对其他的选项 Say no”。

另一些方法和模型:

  • 从“组织需要的∩你能力可行的∩你兴趣所在的”交集中,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是一个简化版的 Ikigai – 来自于我前老板的建议
  • 查理·芒格的建议(出自于《穷查理宝典》):年轻人在工作中应该追求什么:
    • 别兜售你自己不会购买的东西
    • 别为你不尊敬和钦佩的人工作
    • 只跟你喜欢的人共事
  • 在 Linkedin 上预写你的简历(把新工作写到简历里面去,但别忘了不要点发布按钮),类似于亚马逊的逆向工作法,看看哪一个选择更顺眼?

适用的范围

  • 这篇内容适用于那些出身背景不优渥、智力水平不超人的人们比如我,因为每次选择的价值更为重要。
  • 适用于希望在职业生涯更上一层楼的人。

我获得的反馈和总结的原则:

那些比我更优秀的人,给了我这些有价值的反馈:

  • 那你做现在这个选择,是图什么呢?(当他了解到我目前的工作价值大,难度不小,但没有太多的激励型收入) | 来自于那家知名外企的 CEO
  • 毅力 | 你刚加入碰到这点困难就要离开,我发现你缺乏 Grit | 来自我的前老板
  • 眼光 | 你做决定的时候像是 “take snapshot”,而不是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 来自于我的前老板
  • 工作的持续性 | 我观察你最近的工作经历都不够长,这可能是个硬伤 | 来自于我最尊敬的一位技术领导者

我总结出的原则:

如何选择,先判断:

  • 你的选择是否符合”大势所趋”?
  • 寻找有杠杆的行业、工作和角色;在工作中充分运用杠杆
  • 找到自己的 Unfair Advantage ,用在能体现出它们 unfair 的工作上
  • 不要被机会的所在地限制-英雄需要启程
  • 建立长期有益的人际关系,往往比以上所有的原则都重要,因为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小概率事件

如果还是没有办法做出选择,还是很纠结,那么就:

  • 减缓做决定的速度
  • 找更多比自己优秀的人,帮我做选择,并请求他们告诉我他们这么选择的原因
  • 实在不行就选择可逆的选项(如果选择了 B 就无法选择 A 了,但选择 A 了之后还是能选择 B,那就先不要 B)
  • 仔细再想想这几句来自于 Naval 的话:
    • If you can’t decide, the answer is no. | 如果你无法做出决定,那么答案就是否定的。
    • If two equally difficult paths, choose the one more painful in the short term (pain avoidance is creating an illusion of equality). | 如果有两条同样困难的道路,请选择在短期内更加痛苦的那一条(回避痛苦会产生平等的错觉)。
    • Choose the path that leaves you more equanimous in the long term. | 选择那条让你长期保持内心平静的道路。

这个过程中要始终提醒自己:

  • 保持头脑极度开放 | 我很“固执”,头脑不够开放,没有充分接受能力比我更强、水平比我更高的人的观点,我咨询的人也很有限
  • 避免心理偏差 | 不要先置入一个选择,再通过寻找证据来强化这个选项的正确性

我与大家分享这个反思过程。如果它能在未来某一天帮助您在做决策时提高决策质量,避免惊慌失措和束手无策,那么我认为这篇内容非常有价值。

How to ma…

Yuan Gao
13 min read

真北 | True…

Yuan Gao
10 min read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